请不要再说别处有紫砂矿!离开了宜兴的紫砂泥只是高粘土!
| 招商动态 |2016-04-19
请不要再说哪里有紫砂泥
离开了宜兴的紫砂泥只是高粘土!
近年来,我国许多地区相继因为本地发现紫砂泥而欣喜,据说还有国外某些地方也发现紫砂泥而相继报道,并且多次来到宜兴丁蜀镇做宣传,招商引资,意图与之合作复制宜兴的紫砂文化来发展当地经济,打破宜兴独享紫砂文化产业的局面。
小编觉得首先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
为何紫砂文化独放宜兴?
大多数人的解释是:宜兴市丁蜀镇黄龙山下有优质的紫砂泥,因此黄龙山在业界被称为本山,正因为如此解释,社会上关于紫砂泥枯竭之说此消彼长,爱壶玩壶之人对紫砂壶望而却步,犹豫不决,无法分辨真假紫砂泥。
小编认为,紫砂文化之所以独放宜兴是因为其地理优势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特色在漫长岁月中相结合的产物,紫砂泥只是多种原因中的一种。
一、天然绝佳的地理优势造就了宜兴安逸、富足的生存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氛围给紫砂文化提供了理想的生长传播土壤。
宜兴市位于江苏省最南端,太湖西岸,地处长江中下游弯弯曲曲的大环抱之中,宜兴有山有水有平原,土壤丰富,加上江南千年风调雨顺,不需要投入太多的精力就可以稳获丰年。宜兴境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水中鱼类资源丰富,银鱼,白鱼,白虾号称“太湖三白”。北宋仁宗嘉佑六年(1061),宜兴境内疏浚渎港49条,粮食等农作物连年丰收,莫说在中国,就是在全世界,宜兴也称得上是绝佳的风水宝地。
从政治上讲,宜兴处于内陆,外族军事骚扰相对少之又少,社会相对安定祥和。
二、悠久的茶文化气息和7000多年的制陶史,注定宜兴称为茶具制作的探索地。
茶文化的变革,使紫砂文化应运而生。宜兴是中国久负盛名的古茶区之一,宜兴茶成名应早于1800多年前的东汉末期,三国时期,宜兴所产的国山苑茶就著称于江南,在唐朝被皇室定为贡茶。从唐至宋、元、明到清乾隆年间,宜兴茶已经作为皇家贡茶名世间一年多年了,那时候西湖龙井茶才开始作为贡茶进入名茶行列。
宜兴制陶的历史比饮茶历史要早六千多年。一部分宜兴人在西边采茶时,另一部分人正在东边烧制陶罐。宜兴先民在茶具上进行探索是必然的,设法让其形状大小和所处时代的饮茶方式相适应的过程。明太祖朱元璋为体恤百姓,废除了传统的点茶法,改为散茶直接冲泡。过去的茶具就不适应了,紫砂壶应运而生。
三、世外桃源般的生存环境养育并吸引着大量文人墨客,文人的关注和参与实现了紫砂由饮茶器皿到文化艺术品的质的飞越。
富足安定休闲的生活环境,是宜兴成为千百年中国农业社会的世外桃源,这里必定产生文化,也一定会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文人。宜兴历史上产生过宰相10人,大将军70人,考中举人920人,进士385人,其中状元4人。现代宜兴有8000多名教授,100多名大学校长,24名两院院士,有教授之乡的美称,近代学界有“无宜不成校”之说。
从明正德开始,以各种形式参与紫砂陶艺的著名诗人,学者,艺术家可以组成一个庞大的队伍。这些人不是文坛泰斗,便是艺林典范,藏界精英,至于名不留史的文人仕子究竟有多少人参与了紫砂文化?那是个无法估量的庞大数字。这在工艺美术史上绝无仅有的。他们以定制,设计,撰壶铭,书画篆刻和为紫砂陶著书立说,树碑立传等形式参与紫砂文化,使宜兴紫砂陶充满文人的雅趣,书卷气,确立了紫砂文化在中国艺术之林的地位,对后世的影响不可估量。
四、独特的紫砂泥承载着厚重的中华历史文化,在宜兴积淀成巨大的文化宝库,华人无法剪断的文人情结。
关于紫砂泥观点,小编认为并非只有丁蜀镇黄龙山下大量存在,在其周边地区的山中也大量存在,制作紫砂壶的原料是一种含铝硅酸盐的矿物粘土,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种类繁多,我国大多数地区都藏量丰富,地质研究报告显示:浙江,安徽,江西,广东,广西,云南,辽宁,福建,宁夏等地都有紫砂矿。
紫砂泥为什么神奇?一是因为用它做成的紫砂壶泡茶效果奇好,泡茶不失茶之味,在味觉,视觉,嗅觉上均达到理想化的完美享受。更令人称奇的是,紫砂壶久用茶泡后不放茶而独放开水时仍能散茶之香气。这与紫砂壶胎质具有一定的气孔率有关。紫砂是一种双重气孔结构的多孔性材质,能使茶之精华陈而不易馊。夏天泡茶,过了一夜也不起苔,这样便有利于茶壶的洗涤及保持卫生。长久不用,只要用时先满贮沸水,立刻倾出,在浸入冷水中冲洗,元气即可恢复,泡茶仍得原味。二是紫砂泥做壶,即便不是名手制作,其外观颜色之质朴也令人惊叹。更令人叫绝的是,用之愈久色泽愈美观,有脂玉之温润感。
同为女子,生于皇室为公主,生于富家为千金,生于贫家为婢女;
同为江湖,生于苏北平原为水库,生于杭州城里为西湖;
同为紫砂,生于宜兴为富贵土,生于别处为高粘土。
目前业界普遍认为别处虽有紫砂泥,
但以宜兴为最优。
小编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个观点的对错,而且目前确实在制壶上以宜兴丁蜀镇的黄龙山紫砂泥为最好,但我们知道,优质紫砂为岩中岩,泥中泥。紫砂壶问世以来,经数十代陶艺人不断的研究实践摸索,反复试验并累积了相当成熟的选泥炼泥技术,民间紫砂专家不计其数,几百年里代代活跃在黄龙山矿区,今日黄龙山下的采矿道,几十年前就已经修了几公里长了,别的矿区有这样多的专家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深入挖掘试验吗?要知道在非专业人员的眼里,哪怕再上等的紫砂原矿泥,也只是毫无用处的废石而已。
结语
以上四点,小编认为人们爱好紫砂壶,最终是历史上曾经辉煌曾经高贵的仕子精神的追思和留恋,紫砂文化要在宜兴之外兴起,本质上是传统文人的介入和传统文化在当地的复兴,而绝对不单是紫砂矿的发现和开采。
紫砂文化之花之所以独放宜兴,就象西北广袤起伏的地形、时隐时现的羊群,必然会产生高昂婉转的秦腔一样,就象东北每年一回漫长,温暖,枯燥的炕上时光,就很容易催生出二人转一样。宜兴紫砂也是华人本能自然的地区文化特产,虽然和秦腔,二人转风格特色不同,但能唱相同的主题,表相同的理想。宜兴紫砂起于传统文化,兴于传统文化,他地想复制,自然应该把主要着眼点放到传统文化上,把突破口选择在振兴传统文化上,才能真正有所作为。